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我国一批新闻工作者活跃在抗战一线,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摄影记者将手中的相机当作武器,以拍摄的新闻图片作为载体,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奋斗、冲锋陷阵。当快门声与枪炮声交响,他们定格下一个个浴火而生的影像瞬间,凝固了一段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
从6月26日开始,“我在现场·光影流年”栏目播发“抗战摄影师”系列报道,展示这些英雄的摄影师和他们拍摄的抗战经典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展开剩余77%他,24岁典卖祖宅投身抗日,辗转奔波;29岁英勇牺牲为国捐躯,长眠异乡。
他是一名记者,也是一名战士,他以相机和纸笔做刀枪,拍摄下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记录下冀东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子弟兵战斗在喜峰口。
雷烨,原名项俊文。九一八事变后,国土沦丧,民族危难,雷烨向往革命,抱着以身许国的信念投身于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
1938年,雷烨来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作为八路军总政治部记者奔赴前线。1941年1月25日,日寇在河北丰润潘家峪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惨案:潘家峪是冀东抗日根据地之一,是日军“扫荡”的重点地区,从1938年到1940年底,敌人围攻潘家峪130多次;1941年1月25日,日军在村中对赤手空拳的无辜群众进行大屠杀,全村1700多人,有1230人被杀害。惨案发生后,雷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看到一处处断壁残垣,一幕幕惨状,他流着泪按下快门,真实地记录下了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留下了历史的铁证。
日军血洗河北丰润潘家峪村后的惨状。
1943年,雷烨到访晋察冀画报社,画报社主任沙飞等人留他整理稿件。4月19日夜晚,日军扫荡时袭扰晋察冀画报社驻地。画报社紧急转移时,已经接到转移通知的雷烨却并未跟随大部队离开,而是先去通知附近村民撤离。次日拂晓,村庄已被日军包围,机枪不停地扫射,密集的子弹从四面八方飞射而来。雷烨因疏散群众延误了最佳的撤退时机,又因对当地地形不熟,在转移时与日寇遭遇。生死关头之际,雷烨用手枪掩护警卫员突围,“要死死我一个,你们快撤。这是命令!”最后时刻,雷烨砸碎了心爱的相机和自来水笔,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壮烈殉国。
熊熊的篝火。
塞外的刺杀声。
战争年代的革命者为防止敌人报复,往往改名换姓,而雷烨的真正身世直到他牺牲很多年后才得到考证。
1986年,在参加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期间,浙江与会代表项秀文找到来自河北石家庄的高永祯,请求他协助寻找曾在晋察冀参加抗战的哥哥项俊文。从1986年到2001年,15年间,高永祯经过多方寻找,最终确定项俊文就是雷烨。
2003年4月9日,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人民政府做出了《关于确定雷烨烈士即是项俊文同志的决定》。同年4月19日,民政部颁发了《项俊文同志革命烈士证明书》。
这是4月1日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拍摄的雷烨墓碑。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清明节前,当地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到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新后项村参观雷烨故居(4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如今,雷烨静静地长眠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之间。在他的家乡浙江金华,当年被典卖的祖屋早已修葺一新,成为当地重要的党史教育基地。
在雷烨牺牲的地方,人们将一棵山杏树命名为“雷烨树”,以表纪念。雷烨的故事被更多人传颂,已成为永不磨灭的爱国主义符号。
策划:费茂华
编辑:徐嘉懿 刘金海
参考书目
《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免费股票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金多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